君问归期未有期的下一句是什么?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全诗赏析与解析

引言:揭秘经典诗句的下一句

「君问归期未有期」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中的开篇名句,这句诗以其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含蓄的表达方式,广为流传。许多人好奇它的下一句是什么,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析「君问归期未有期的下一句」,并深入赏析整首诗的艺术魅力。李商隐作为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,他的作品常以婉约细腻见长,这句诗不仅回答了归期未定的无奈,还通过意象营造出浓郁的秋夜氛围。

中国古典诗歌意境图,展现秋夜雨景

下一句揭晓:巴山夜雨涨秋池

「君问归期未有期」的下一句正是「巴山夜雨涨秋池」。这句诗描绘了诗人身处巴山(今四川一带)的秋夜,雨水涨满了池塘的景象,它不仅承接了上句的归期未定,更以自然景物强化了孤寂和等待的情感。整首诗完整为: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这里,李商隐巧妙地用「巴山夜雨」作为背景,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,展现出高超的诗歌艺术。

诗人背景与创作情境

李商隐(约813年—约858年),字义山,号玉谿生,是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。他的诗风以隐晦、深情著称,常借景抒情,表达对人生、爱情和仕途的感慨。《夜雨寄北》创作于李商隐在四川任职期间,当时他远离家乡,寄居巴蜀,这首诗是写给北方亲友的回信,通过「君问归期未有期」的开头,直接回应了对方的关切,流露出漂泊异乡的无奈与思念。

李商隐诗意山水画,体现巴山夜雨意境

诗句深度赏析

「君问归期未有期」以问答形式开篇,简洁而富有张力,表达了对归期的无法确定,隐含了仕途坎坷或人生无常的感慨。紧接着的「巴山夜雨涨秋池」则通过视觉意象——夜雨、秋池、涨水,营造出凄凉而静谧的氛围。秋夜的雨水不仅涨满了池塘,更象征了诗人内心的愁绪满溢。这种意象的运用,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典型特征:自然景物与情感交融,形成深远的意境。

后两句「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」进一步升华主题,诗人想象未来与亲友团聚时,共剪烛花,回顾这段巴山夜雨的经历。这种时空跳跃的手法,既表达了对重逢的渴望,又反衬出当下的孤独,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。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,传递出深沉的人生哲思,成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。

文化影响与现代意义

李商隐的《夜雨寄北》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还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。其诗句常被引用在散文、小说中,作为表达离别与思念的象征。在现代社会,这首诗依然具有现实意义:它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珍惜亲情与友情,面对不确定性时保持坚韧。例如,在异乡打拼的人们,读到「君问归期未有期」,往往能产生共鸣。

此外,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其意象的凝练和情感的含蓄。李商隐避免了直白的抒情,而是通过自然景物间接表达,这种手法被后世称为「意象派」的先驱。学习这首诗,不仅能了解唐诗的精髓,还能提升对古典文化的鉴赏力。

结语:永恒的诗歌魅力

总之,「君问归期未有期」的下一句「巴山夜雨涨秋池」不仅是简单的诗句接续,更承载着李商隐对人生的深刻感悟。通过这首诗,我们看到了一个漂泊诗人的心灵世界,以及唐诗的永恒魅力。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,深入理解这些诗句,都能从中获得情感共鸣和智慧启迪。记住这句诗,就是记住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。

相关文章